從零開始:當星巴克滿街都是,新成長 - 咖啡討論
By Lucy
at 2012-10-09T14:27
at 2012-10-09T14:27
Table of Contents
從零開始:當星巴克滿街都是,新成長仰賴即溶包跟咖啡
[有物報告]
圖文完整連結:http://yowureport.com/?p=2095
在周欽華上禮拜討論 Nespresso 與 K-cup 咖啡機的文章中,聊到了星巴克本月將在美國
推出自己的咖啡機 – Verismo 。星巴克推出 Verismo 是「巨人追求成長」的例子,很
適合給國內深陷紅海的科技公司參考。
先說一個老掉牙的笑話:有兩個製鞋公司的職員,被派到非洲做市場考察。第一個職員愁
眉苦臉的對老闆報告:『老闆,這個市場沒搞頭,有 2/3 的非洲人都不穿鞋子。』而第
二個職員非常開心的跟老闆說:『老闆,非洲簡直就是夢幻市場,有 2/3 的非洲人還沒
有穿鞋子。』
對業務開發、新產品規劃與服務開發的人來說,保持樂觀的心態,隨時發現機會(當然還
有學習怎麼放鬆),是維持工作動力的唯一方式。原因無他,要推動一個新業務成長,要
面臨跟處理太多太多不確定性的風險了,假設沒有辦法樂觀看未來業務成長的方向,很容
易陷入瓶頸。
業務的三種成長方式
一般業務的成長不外乎幾個方式:
一、在既有的市場裡做得更好
技術更進步、產品服務效能越好、市佔率更高、價格更便宜、獲利率更高等等,硬碰硬的
跟市場上已知的競爭對手開幹,也就是之前「藍海策略」這本書裡面所提到的紅海。
二、延伸核心優勢,跨入另一個互補的市場
如拙作《從 Facebook 跳入手機市場談跨領域開發》 一文所提到,開發對核心業務「一
加一大於二」的延伸市場,不僅核心業務因此受惠,也降低新市場開發的風險。
三、改變銷售或提供服務/產品的流程
如美國的 Red Box 光是增加通路的便利性跟改變傳統 DVD 租賃的模式,就吸引一大塊
到當日想看 DVD ,對現有市場不滿意的族群。
分析巨人星巴克要該採用哪一種成長方式
星巴克就是這樣的例子,首先來看星巴克在美國外帶咖啡的市佔率。
綠色為星巴克的佔有率。圖片來源: 星巴克/ Wall Street Journal/ Brandon
星巴克目前在全美的外帶咖啡的市場,在一年十六億杯外帶咖啡的銷售裡,平均七杯裡面
有一杯是星巴克賣出去的(14.2%)。換句話說,每年星巴克可以賣出兩億兩千八百五十
萬杯的咖啡。
如果採用方式一,在這個既有市場裡繼續追求成長,星巴克必須做出的投資可不小。除了
繼續拓展零售據點之外,店面購買/租賃、人員訓練、原物料補給都是蠻大的投資。尤其
外帶咖啡是都會導向的產品,在美國絕大多數的都會地區裡,幾乎能開店的地方都看得
到星巴克的足跡。
而在現有的模式繼續擴張,這個成長策略的風險很大。之前星巴克才因為過度擴張導致大
幅虧損,在2008 年關了六百家店。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是星巴克創辦人 Howard
Schultz 回鍋星巴克 CEO 後所做的第一個決定。
然而,身為一個上市公司,星巴克不能失去追求成長的動能,畢竟星巴克雖然是全球最大
的咖啡零售連鎖,但在美國也只有 14.2% 的市場佔有率。所以星巴克換了一個角度來看
市場。下面是星巴克在家用咖啡的市佔率:
星巴克在家用沖泡咖啡的市佔率。圖片來源: 星巴克/ Wall Street Journal/ Brandon
假設把看市場的角度放大,來尋找可行的成長策略,在全美國一年八十九億杯在家沖泡
的咖啡市場裡,星巴克的市佔率瞬間低了許多,約 4%,主要是透過 與 K-Cup 合作。
所以星巴克積極的進軍零售市場,推出 VIA 即溶咖啡這個新產品,就是因應這個角度切
入市場的策略。這個產品相當的成功,上市之後十個月就達到一億美金的銷售。
換個角度,從零開始
十月推出的咖啡機 Verismo 也是基於這個目的,採用第二及三種方式,切入高階家用
Espresso 市場。
不過,星巴克跟蘋果類似,有許多員工是真心喜歡咖啡才為星巴克工作;難道自家推出
即溶咖啡跟高階咖啡機不會引發員工的反彈,傷害到自家的利潤嗎?
Howard Schultz 的答案是,假設每個產品有好的區隔,不只不會侵蝕既有的利潤,反而
這些策略更能強化鞏固星巴克全球的品牌,讓使用者更愛星巴克。
這種推出新產品,但同時不跟舊產品競爭是一個高階的管理問題,有些公司失敗有些公
司成功。例如 Netbook 衝擊了筆電市場,但蘋果的 iPhone 與 iPod 卻各自大賣。更
多討論可參考拙作 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– 談新產品侵蝕舊產品的競食效應》。
因此,Schultz 的眼中其實看到的是下面這張,所有咖啡的消費市場率。
星巴克在全球咖啡消費市場的市佔率。圖片來源: 星巴克/ Wall Street Journal/
Brandon
假設以世界上一年六千四百億杯,包括各種家用、外帶跟即溶咖啡的市場來看,星巴克
根本不是龍頭。僅1% 的市佔率,讓星巴克可以保持新創公司追求成長的能量,推出各種
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。當消費者在各種通路都可以找到星巴克相對應的產品,也喝慣
星巴克的口味之後,一輩子可以貢獻多少銷售跟利潤呢?
Schultz 的算盤是:假設消費者想要自己磨咖啡,星巴克有賣咖啡豆;假設你想省錢,
可以買星巴克 K-Cup 在家沖泡;假設你要方便,星巴克提供即溶咖啡 VIA;假設你要
品質好一點的 Espresso,現在連高檔的咖啡機跟特殊規格的膠囊都幫你設計好了。最
後呢,假設你想要坐在咖啡廳裡悠閒的聽聽音樂、看本書,順便來杯還不賴的咖啡,就
來星巴克店裡吧。星巴克店裡高價的咖啡機,加上特別的選豆跟攪拌沖出來的咖啡,是
外帶市場怎樣都模仿不來的。
創新的產品經理價值連城
如此看來,星巴克推出自有規格想壟斷高階 Espresso 市場,同時與既有的 K-Cup 區
隔,就是一個很棒的新創產品策略。
當跟競爭對手拼規格、拼價格跟砍成本的同時,怎樣把研發資源放在市場效益最大的地
方,是每個產品經理應該思考的方向。
--
[有物報告]
圖文連結:http://yowureport.com/?p=2095
--
不確定這一篇是否適合這個版?
我覺得這邊會有興趣的,是現在咖啡店開始走進廚房裡的這個趨勢,已經延伸到主流
連鎖咖啡店星巴克了。
這些新的器材、新的咖啡機比舊型的更方便,某方面也帶走了更多泡咖啡的人情味,
算是科技帶來便利的反面吧。
--
[有物報告]
圖文完整連結:http://yowureport.com/?p=2095
在周欽華上禮拜討論 Nespresso 與 K-cup 咖啡機的文章中,聊到了星巴克本月將在美國
推出自己的咖啡機 – Verismo 。星巴克推出 Verismo 是「巨人追求成長」的例子,很
適合給國內深陷紅海的科技公司參考。
先說一個老掉牙的笑話:有兩個製鞋公司的職員,被派到非洲做市場考察。第一個職員愁
眉苦臉的對老闆報告:『老闆,這個市場沒搞頭,有 2/3 的非洲人都不穿鞋子。』而第
二個職員非常開心的跟老闆說:『老闆,非洲簡直就是夢幻市場,有 2/3 的非洲人還沒
有穿鞋子。』
對業務開發、新產品規劃與服務開發的人來說,保持樂觀的心態,隨時發現機會(當然還
有學習怎麼放鬆),是維持工作動力的唯一方式。原因無他,要推動一個新業務成長,要
面臨跟處理太多太多不確定性的風險了,假設沒有辦法樂觀看未來業務成長的方向,很容
易陷入瓶頸。
業務的三種成長方式
一般業務的成長不外乎幾個方式:
一、在既有的市場裡做得更好
技術更進步、產品服務效能越好、市佔率更高、價格更便宜、獲利率更高等等,硬碰硬的
跟市場上已知的競爭對手開幹,也就是之前「藍海策略」這本書裡面所提到的紅海。
二、延伸核心優勢,跨入另一個互補的市場
如拙作《從 Facebook 跳入手機市場談跨領域開發》 一文所提到,開發對核心業務「一
加一大於二」的延伸市場,不僅核心業務因此受惠,也降低新市場開發的風險。
三、改變銷售或提供服務/產品的流程
如美國的 Red Box 光是增加通路的便利性跟改變傳統 DVD 租賃的模式,就吸引一大塊
到當日想看 DVD ,對現有市場不滿意的族群。
分析巨人星巴克要該採用哪一種成長方式
星巴克就是這樣的例子,首先來看星巴克在美國外帶咖啡的市佔率。
綠色為星巴克的佔有率。圖片來源: 星巴克/ Wall Street Journal/ Brandon
星巴克目前在全美的外帶咖啡的市場,在一年十六億杯外帶咖啡的銷售裡,平均七杯裡面
有一杯是星巴克賣出去的(14.2%)。換句話說,每年星巴克可以賣出兩億兩千八百五十
萬杯的咖啡。
如果採用方式一,在這個既有市場裡繼續追求成長,星巴克必須做出的投資可不小。除了
繼續拓展零售據點之外,店面購買/租賃、人員訓練、原物料補給都是蠻大的投資。尤其
外帶咖啡是都會導向的產品,在美國絕大多數的都會地區裡,幾乎能開店的地方都看得
到星巴克的足跡。
而在現有的模式繼續擴張,這個成長策略的風險很大。之前星巴克才因為過度擴張導致大
幅虧損,在2008 年關了六百家店。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是星巴克創辦人 Howard
Schultz 回鍋星巴克 CEO 後所做的第一個決定。
然而,身為一個上市公司,星巴克不能失去追求成長的動能,畢竟星巴克雖然是全球最大
的咖啡零售連鎖,但在美國也只有 14.2% 的市場佔有率。所以星巴克換了一個角度來看
市場。下面是星巴克在家用咖啡的市佔率:
星巴克在家用沖泡咖啡的市佔率。圖片來源: 星巴克/ Wall Street Journal/ Brandon
假設把看市場的角度放大,來尋找可行的成長策略,在全美國一年八十九億杯在家沖泡
的咖啡市場裡,星巴克的市佔率瞬間低了許多,約 4%,主要是透過 與 K-Cup 合作。
所以星巴克積極的進軍零售市場,推出 VIA 即溶咖啡這個新產品,就是因應這個角度切
入市場的策略。這個產品相當的成功,上市之後十個月就達到一億美金的銷售。
換個角度,從零開始
十月推出的咖啡機 Verismo 也是基於這個目的,採用第二及三種方式,切入高階家用
Espresso 市場。
不過,星巴克跟蘋果類似,有許多員工是真心喜歡咖啡才為星巴克工作;難道自家推出
即溶咖啡跟高階咖啡機不會引發員工的反彈,傷害到自家的利潤嗎?
Howard Schultz 的答案是,假設每個產品有好的區隔,不只不會侵蝕既有的利潤,反而
這些策略更能強化鞏固星巴克全球的品牌,讓使用者更愛星巴克。
這種推出新產品,但同時不跟舊產品競爭是一個高階的管理問題,有些公司失敗有些公
司成功。例如 Netbook 衝擊了筆電市場,但蘋果的 iPhone 與 iPod 卻各自大賣。更
多討論可參考拙作 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– 談新產品侵蝕舊產品的競食效應》。
因此,Schultz 的眼中其實看到的是下面這張,所有咖啡的消費市場率。
星巴克在全球咖啡消費市場的市佔率。圖片來源: 星巴克/ Wall Street Journal/
Brandon
假設以世界上一年六千四百億杯,包括各種家用、外帶跟即溶咖啡的市場來看,星巴克
根本不是龍頭。僅1% 的市佔率,讓星巴克可以保持新創公司追求成長的能量,推出各種
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。當消費者在各種通路都可以找到星巴克相對應的產品,也喝慣
星巴克的口味之後,一輩子可以貢獻多少銷售跟利潤呢?
Schultz 的算盤是:假設消費者想要自己磨咖啡,星巴克有賣咖啡豆;假設你想省錢,
可以買星巴克 K-Cup 在家沖泡;假設你要方便,星巴克提供即溶咖啡 VIA;假設你要
品質好一點的 Espresso,現在連高檔的咖啡機跟特殊規格的膠囊都幫你設計好了。最
後呢,假設你想要坐在咖啡廳裡悠閒的聽聽音樂、看本書,順便來杯還不賴的咖啡,就
來星巴克店裡吧。星巴克店裡高價的咖啡機,加上特別的選豆跟攪拌沖出來的咖啡,是
外帶市場怎樣都模仿不來的。
創新的產品經理價值連城
如此看來,星巴克推出自有規格想壟斷高階 Espresso 市場,同時與既有的 K-Cup 區
隔,就是一個很棒的新創產品策略。
當跟競爭對手拼規格、拼價格跟砍成本的同時,怎樣把研發資源放在市場效益最大的地
方,是每個產品經理應該思考的方向。
--
[有物報告]
圖文連結:http://yowureport.com/?p=2095
--
不確定這一篇是否適合這個版?
我覺得這邊會有興趣的,是現在咖啡店開始走進廚房裡的這個趨勢,已經延伸到主流
連鎖咖啡店星巴克了。
這些新的器材、新的咖啡機比舊型的更方便,某方面也帶走了更多泡咖啡的人情味,
算是科技帶來便利的反面吧。
--
All Comments
By Daph Bay
at 2012-10-10T08:12
at 2012-10-10T08:12
By Edwina
at 2012-10-10T13:13
at 2012-10-10T13:13
By Annie
at 2012-10-12T12:33
at 2012-10-12T12:33
By Michael
at 2012-10-12T19:47
at 2012-10-12T19:47
By Kumar
at 2012-10-13T04:21
at 2012-10-13T04:21
By Catherine
at 2012-10-14T04:18
at 2012-10-14T04:18
By Kumar
at 2012-10-18T15:33
at 2012-10-18T15:33
By Anonymous
at 2012-10-23T14:20
at 2012-10-23T14:20
By Daph Bay
at 2012-10-27T20:28
at 2012-10-27T20:28
By Noah
at 2012-10-29T00:50
at 2012-10-29T00:50
By Caitlin
at 2012-10-30T03:48
at 2012-10-30T03:48
Related Posts
買完咖啡機後剩餘預算3k 配件請益
By Candice
at 2012-10-09T11:59
at 2012-10-09T11:59
手沖綜合問題
By Yedda
at 2012-10-09T00:33
at 2012-10-09T00:33
咖啡豆
By Ula
at 2012-10-08T21:56
at 2012-10-08T21:56
幫挑公司用咖啡機
By Tom
at 2012-10-08T19:07
at 2012-10-08T19:07
咖啡樹葉子乾掉 但還是綠色的(借轉咖啡版)
By Hardy
at 2012-10-08T14:48
at 2012-10-08T14: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