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壓輕重差異 - 咖啡討論
By Suhail Hany
at 2012-11-06T00:45
at 2012-11-06T00:45
Table of Contents
因為在前文的推文中,HsnuYutaka大大問我輕填壓的表現
因此我想提出與大家討論
當然,我自己也知道輕或重填壓其實見仁見智
並非我就完全排斥重填壓
先說明
=====================
在一些研究『堆疊擠壓』的論文(最常見是數千小圓球堆在一個空間,再加以擠壓)
如同我們堆粉在濾杯中一樣
這樣的論文常導出一個結論
就是擠壓後靠近擠壓表面的密度常常比遠離的要大
(這種論文很常見,尤其在鍍膜coating上,有興趣可以搜尋一下)
當然,我們義式咖啡的落粉、填壓,還是有些不同
落粉後有人常會敲擊濾杯邊緣,或另一方面咖啡粉也不是完全球狀
但是我個人觀點:如同論文導出的結論那樣的情況是可以預期的
因此,個人覺得,若『要求濾杯內粉的密度能儘量的均勻』這個前提下
儘量以敲擊濾杯方式,讓粉自然的均勻
並且填壓上以儘量不影響密度的變化的很輕填壓
(我個人幾乎是把tamper放上去轉一圈而已,不再施加外力)
會比起重填壓要好
此外,粉的密度大,阻力就大,這是大家所知道的
則同樣粉體大小(粗細度)一樣的條件下
密度大的,其空隙少,水的穿過時間會拉長
(因此重填壓的第一滴流出時間往往比輕填壓要長)
因此想像在沖煮時,水在通過一填壓好的濾杯的上、下就可能會有時間不同的差異
浸潤時間長,萃取得多。浸潤時間短,萃取的少
因此ESP味道比較容易有不同萃取的味道
或許這樣的混合,喝起來似乎有range比較大的感覺
但這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上述的萃取程度不同,而非配方本身
Of course,控制得好,這樣也能得到一杯好喝的ESP
但相對的,也可能控制不好的話,產生了一杯雜味的ESP
因此,我個人以為,要避免這種情況,儘量人為因素減到最低
我個人是比較傾向輕填壓,尤其是新鮮的豆子更是如此
自己的試驗
除了粗細度外其他條件都相同下,輕填壓的比較喝得出平衡的味道
而重填壓的味道range比較會往厚重的味道移動
當然這個選擇還有其他變因,例如sltovrey大大提到的份量與穩定問題
萃取總時間的影響,以及濾杯的本身形狀設計
只是我個人在拿到新配方豆子,第一次的抓數據時
會比較傾向以輕填壓測試
請大家討論
======================
補充:
1.其實會有輕填壓的想法
是從一年前我曾在板上po了一個HAUSBRANDT的影片(有興趣大家可找一找)
裡面示範的義大利人填壓,甚至是在磨豆機上的填壓板碰一下就上機沖煮
我也嘗試找更多義大利專業咖啡師沖煮ESP的影片
發覺有比較高的比例是這樣處理
因此才有這種想法
2.前幾天我找一位有烘豆的網友聊天
他說他曾有一次烘了某豆子忘了喝,放了一個月才喝
這種情況大家應該都覺得不新鮮了
結果喝起來竟然出現一種特殊的,很不錯的味道
所以他說:咖啡豆或許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地方
所以,或許我也只是以管窺天而已........
--
因此我想提出與大家討論
當然,我自己也知道輕或重填壓其實見仁見智
並非我就完全排斥重填壓
先說明
=====================
在一些研究『堆疊擠壓』的論文(最常見是數千小圓球堆在一個空間,再加以擠壓)
如同我們堆粉在濾杯中一樣
這樣的論文常導出一個結論
就是擠壓後靠近擠壓表面的密度常常比遠離的要大
(這種論文很常見,尤其在鍍膜coating上,有興趣可以搜尋一下)
當然,我們義式咖啡的落粉、填壓,還是有些不同
落粉後有人常會敲擊濾杯邊緣,或另一方面咖啡粉也不是完全球狀
但是我個人觀點:如同論文導出的結論那樣的情況是可以預期的
因此,個人覺得,若『要求濾杯內粉的密度能儘量的均勻』這個前提下
儘量以敲擊濾杯方式,讓粉自然的均勻
並且填壓上以儘量不影響密度的變化的很輕填壓
(我個人幾乎是把tamper放上去轉一圈而已,不再施加外力)
會比起重填壓要好
此外,粉的密度大,阻力就大,這是大家所知道的
則同樣粉體大小(粗細度)一樣的條件下
密度大的,其空隙少,水的穿過時間會拉長
(因此重填壓的第一滴流出時間往往比輕填壓要長)
因此想像在沖煮時,水在通過一填壓好的濾杯的上、下就可能會有時間不同的差異
浸潤時間長,萃取得多。浸潤時間短,萃取的少
因此ESP味道比較容易有不同萃取的味道
或許這樣的混合,喝起來似乎有range比較大的感覺
但這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上述的萃取程度不同,而非配方本身
Of course,控制得好,這樣也能得到一杯好喝的ESP
但相對的,也可能控制不好的話,產生了一杯雜味的ESP
因此,我個人以為,要避免這種情況,儘量人為因素減到最低
我個人是比較傾向輕填壓,尤其是新鮮的豆子更是如此
自己的試驗
除了粗細度外其他條件都相同下,輕填壓的比較喝得出平衡的味道
而重填壓的味道range比較會往厚重的味道移動
當然這個選擇還有其他變因,例如sltovrey大大提到的份量與穩定問題
萃取總時間的影響,以及濾杯的本身形狀設計
只是我個人在拿到新配方豆子,第一次的抓數據時
會比較傾向以輕填壓測試
請大家討論
======================
補充:
1.其實會有輕填壓的想法
是從一年前我曾在板上po了一個HAUSBRANDT的影片(有興趣大家可找一找)
裡面示範的義大利人填壓,甚至是在磨豆機上的填壓板碰一下就上機沖煮
我也嘗試找更多義大利專業咖啡師沖煮ESP的影片
發覺有比較高的比例是這樣處理
因此才有這種想法
2.前幾天我找一位有烘豆的網友聊天
他說他曾有一次烘了某豆子忘了喝,放了一個月才喝
這種情況大家應該都覺得不新鮮了
結果喝起來竟然出現一種特殊的,很不錯的味道
所以他說:咖啡豆或許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地方
所以,或許我也只是以管窺天而已........
--
All Comments
By John
at 2012-11-07T07:59
at 2012-11-07T07:59
By Hamiltion
at 2012-11-10T17:50
at 2012-11-10T17:50
By Carolina Franco
at 2012-11-11T06:24
at 2012-11-11T06:24
By Rebecca
at 2012-11-12T13:37
at 2012-11-12T13:37
By Eartha
at 2012-11-16T18:00
at 2012-11-16T18:00
By Skylar DavisLinda
at 2012-11-19T11:49
at 2012-11-19T11:49
By Lydia
at 2012-11-20T11:03
at 2012-11-20T11:03
By Kyle
at 2012-11-23T06:05
at 2012-11-23T06:05
By James
at 2012-11-27T09:01
at 2012-11-27T09:01
By Lily
at 2012-12-02T06:25
at 2012-12-02T06:25
By Isabella
at 2012-12-04T23:00
at 2012-12-04T23:00
By Andrew
at 2012-12-08T13:32
at 2012-12-08T13:32
By Daniel
at 2012-12-13T10:28
at 2012-12-13T10:28
By Belly
at 2012-12-16T02:36
at 2012-12-16T02:36
By Connor
at 2012-12-19T06:49
at 2012-12-19T06:49
By Zora
at 2012-12-22T02:23
at 2012-12-22T02:23
By Andrew
at 2012-12-23T09:24
at 2012-12-23T09:24
By Regina
at 2012-12-27T10:26
at 2012-12-27T10:26
By Rachel
at 2013-01-01T00:26
at 2013-01-01T00:26
By Joe
at 2013-01-01T18:57
at 2013-01-01T18:57
By Kelly
at 2013-01-04T17:09
at 2013-01-04T17:09
Related Posts
USA Today:best cities for coffee--台北
By Donna
at 2012-11-03T11:54
at 2012-11-03T11:54
吧台工作分享與閒聊
By Isla
at 2012-11-02T09:55
at 2012-11-02T09:55
吧台工作分享與閒聊
By Tracy
at 2012-11-01T16:12
at 2012-11-01T16:12
食記 台北Wilbeck Coffee
By Barb Cronin
at 2012-11-01T14:19
at 2012-11-01T14:19
請問哪裡買得到nuova 的musica?
By Margaret
at 2012-11-01T00:35
at 2012-11-01T00: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