賽風壺的沖煮時間 - 咖啡討論
By Eartha
at 2014-02-08T15:49
at 2014-02-08T15:49
Table of Contents
對syphon並非專精,知識多數是在本版的精華區學的,
其實精華區很多討論,推薦大家可以去爬爬文,
另外,如有錯誤歡迎指正討論。
推 Andersen914:想認真的請問各位大大,先下粉跟後下粉的差別在哪? 02/08 14:35
→ Andersen914:兩種方法的優缺點,又各是什麼?謝謝 02/08 14:36
兩種下粉時間最大的差別在於,
咖啡粉會不會經歷水從下壺上來的階段。
先說上水後下粉,在上水後下粉最大的優點就是上壺溫度穩定,
我認為虹吸壺是幾種萃取中相對穩定的萃取方式,而溫度穩定是絕對的優勢。
而先下粉在溫度的穩定度上則反之,
我認為主因是加熱工具的不同,
一般非營業/非比賽的加熱工具為瓦斯爐或酒精燈居多,
水上升後將火轉小的過程,若是沒有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跟經驗判斷,
火過大過小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。
火太小,溫度不足水就會倒流,這壺咖啡就毀了;
火太大,則會造成上壺溫度太高,進而導致過萃,
若是比賽用的鹵素燈,則可以非常精准控制熱源,相對去除這樣的因素。
相對而言一次只掌控一個syphon壺,在我的觀念裡後下粉當然是比較好,
但你問我先下還後下,其實我是先下的,為什麼...
因為我覺得這樣比較順手,就這樣而已~
--
對於問題的解釋到這邊,
下面我想談一些syphon的基本原理跟想法,
有興趣可以看下去,沒興趣可以END~
1.沖煮過程
先來看一個比賽影片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LpWOMNUzZQ
個人認為看這種比賽影片非常有幫助,
因為參賽者必須同時server4杯咖啡+創意咖啡,
在限定的時間下必須同時掌控5隻syphon壺,
流程跟動作也許有可追求更完美的地方,
但毫無疑問是去蕪存菁。
syphon的沖煮每個人都有所不同,
但基本流程不外乎是:
斜插->水滾->先下粉->插上壺->水升上來->攪拌->等待->攪拌->關火
或者後下粉。
以前可能也會執著于包毛巾、倒底水之類的動作,
但在我看過一些影片之後,就沒那麼在意了,
穩定、簡單、自己覺得好喝,才是最重要的。
2.基本原理
syphon沖煮的過程好壞,
從基本原理先了解之後,
應該會更容易判斷。
究小弟的理解,
syphon是建立在上壺是個恆溫系統的條件下的萃取法,
在下壺的水滾了之後變成水蒸氣,
造成壓力把下壺的水推上去。
在推上去的過程中可以視為兩個階段:
1.只有水上去
2.大部份的水到上壺之後,借由氣泡進行熱交換
而這樣的熱交換也是上壺維持穩定溫度的條件。
試著把syphon壺不加咖啡粉煮看看,
或者在煮完要清潔、煮沸濾布的時候試試看,
就可以清楚觀察到這兩個階段。
3.影響因素
在最簡單的萃取過程中影響到結果的可變因素不外乎,
a.基本條件:粉粗細、水粉比、水質;
b.沖煮手法:攪拌、時間長度、水溫;(沒練過倒底水不列入討論xDDDDD)
去除基本條件專注在沖煮上剩下的變因如下:
就是攪拌、水溫、時間長度。
先從水溫談起,
影響上壺水溫的因素是氣泡,
氣泡裡面包覆著超過100度被汽化的水蒸氣,
而這些汽泡就是維持上壺溫度的熱量來源。
如果火不夠大,是不會有汽泡浮上來的,
上壺的溫度就會降低,火太小甚至維持不住上壺的水;
如果有太大顆的氣泡,在碰到咖啡粉前沒有消散(正確說是熱量沒有回復成液態),
高溫的水蒸氣就會直接接觸咖啡粉,破壞風味。
講了這麼多簡而言之,
在水上升之後火轉小的目的就是控制別在上壺產生大氣泡。
這是觀察的重點之一。
再來談談攪拌,
攪拌部分的想法是參考這本書,
不用買,很薄而且很多圖片,我在誠品30分鐘站著看完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584756
在剛接觸咖啡時同好說過一句話”攪拌是syphon中的精髓“,
好拉,是沒錯,但這句話也一直讓我以為攪拌有什麼非常困難的地方,
但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只要把握一些重點之後去練習就好了。
書中兩個大師示範都是先下粉二次攪拌,
第一次攪拌的目的是為了讓咖啡粉均勻的跟水混合,
第二次攪拌是為了釋放出咖啡中部分不想要的氣體,
第一次攪拌除了要讓咖啡粉均勻地接觸水之外還有一個重點:
縮短咖啡粉與水接觸的時間差,所以第一次攪拌要高效率快速的完成;
第二次攪拌則是釋放氣體,所以相對一次我會用更輕柔的方式作為開始,
但最終要擾動整個水體,讓細粉不沈積。
書中介紹的手法,是將攪拌棒用45度進行旋轉,
以同時達到水平跟垂直的攪拌,我目前也都是這樣手法攪拌。
最後是時間長度,
這是較直覺能控制的變因之一,
除了關火時間外,攪拌跟包覆毛巾都是幫助的方法,
包覆毛巾除了快速讓咖啡液吸回下壺,縮短時間差外,
我覺得也能幫助咖啡更醇厚有油脂感,
推測應該是因為可以在細粉沈澱塞住濾布孔之前將液體取出。
目前想到的大概是這樣,有什麼可以補充再說~
--
其實精華區很多討論,推薦大家可以去爬爬文,
另外,如有錯誤歡迎指正討論。
推 Andersen914:想認真的請問各位大大,先下粉跟後下粉的差別在哪? 02/08 14:35
→ Andersen914:兩種方法的優缺點,又各是什麼?謝謝 02/08 14:36
兩種下粉時間最大的差別在於,
咖啡粉會不會經歷水從下壺上來的階段。
先說上水後下粉,在上水後下粉最大的優點就是上壺溫度穩定,
我認為虹吸壺是幾種萃取中相對穩定的萃取方式,而溫度穩定是絕對的優勢。
而先下粉在溫度的穩定度上則反之,
我認為主因是加熱工具的不同,
一般非營業/非比賽的加熱工具為瓦斯爐或酒精燈居多,
水上升後將火轉小的過程,若是沒有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跟經驗判斷,
火過大過小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。
火太小,溫度不足水就會倒流,這壺咖啡就毀了;
火太大,則會造成上壺溫度太高,進而導致過萃,
若是比賽用的鹵素燈,則可以非常精准控制熱源,相對去除這樣的因素。
相對而言一次只掌控一個syphon壺,在我的觀念裡後下粉當然是比較好,
但你問我先下還後下,其實我是先下的,為什麼...
因為我覺得這樣比較順手,就這樣而已~
--
對於問題的解釋到這邊,
下面我想談一些syphon的基本原理跟想法,
有興趣可以看下去,沒興趣可以END~
1.沖煮過程
先來看一個比賽影片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LpWOMNUzZQ
因為參賽者必須同時server4杯咖啡+創意咖啡,
在限定的時間下必須同時掌控5隻syphon壺,
流程跟動作也許有可追求更完美的地方,
但毫無疑問是去蕪存菁。
syphon的沖煮每個人都有所不同,
但基本流程不外乎是:
斜插->水滾->先下粉->插上壺->水升上來->攪拌->等待->攪拌->關火
或者後下粉。
以前可能也會執著于包毛巾、倒底水之類的動作,
但在我看過一些影片之後,就沒那麼在意了,
穩定、簡單、自己覺得好喝,才是最重要的。
2.基本原理
syphon沖煮的過程好壞,
從基本原理先了解之後,
應該會更容易判斷。
究小弟的理解,
syphon是建立在上壺是個恆溫系統的條件下的萃取法,
在下壺的水滾了之後變成水蒸氣,
造成壓力把下壺的水推上去。
在推上去的過程中可以視為兩個階段:
1.只有水上去
2.大部份的水到上壺之後,借由氣泡進行熱交換
而這樣的熱交換也是上壺維持穩定溫度的條件。
試著把syphon壺不加咖啡粉煮看看,
或者在煮完要清潔、煮沸濾布的時候試試看,
就可以清楚觀察到這兩個階段。
3.影響因素
在最簡單的萃取過程中影響到結果的可變因素不外乎,
a.基本條件:粉粗細、水粉比、水質;
b.沖煮手法:攪拌、時間長度、水溫;(沒練過倒底水不列入討論xDDDDD)
去除基本條件專注在沖煮上剩下的變因如下:
就是攪拌、水溫、時間長度。
先從水溫談起,
影響上壺水溫的因素是氣泡,
氣泡裡面包覆著超過100度被汽化的水蒸氣,
而這些汽泡就是維持上壺溫度的熱量來源。
如果火不夠大,是不會有汽泡浮上來的,
上壺的溫度就會降低,火太小甚至維持不住上壺的水;
如果有太大顆的氣泡,在碰到咖啡粉前沒有消散(正確說是熱量沒有回復成液態),
高溫的水蒸氣就會直接接觸咖啡粉,破壞風味。
講了這麼多簡而言之,
在水上升之後火轉小的目的就是控制別在上壺產生大氣泡。
這是觀察的重點之一。
再來談談攪拌,
攪拌部分的想法是參考這本書,
不用買,很薄而且很多圖片,我在誠品30分鐘站著看完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584756
在剛接觸咖啡時同好說過一句話”攪拌是syphon中的精髓“,
好拉,是沒錯,但這句話也一直讓我以為攪拌有什麼非常困難的地方,
但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只要把握一些重點之後去練習就好了。
書中兩個大師示範都是先下粉二次攪拌,
第一次攪拌的目的是為了讓咖啡粉均勻的跟水混合,
第二次攪拌是為了釋放出咖啡中部分不想要的氣體,
第一次攪拌除了要讓咖啡粉均勻地接觸水之外還有一個重點:
縮短咖啡粉與水接觸的時間差,所以第一次攪拌要高效率快速的完成;
第二次攪拌則是釋放氣體,所以相對一次我會用更輕柔的方式作為開始,
但最終要擾動整個水體,讓細粉不沈積。
書中介紹的手法,是將攪拌棒用45度進行旋轉,
以同時達到水平跟垂直的攪拌,我目前也都是這樣手法攪拌。
最後是時間長度,
這是較直覺能控制的變因之一,
除了關火時間外,攪拌跟包覆毛巾都是幫助的方法,
包覆毛巾除了快速讓咖啡液吸回下壺,縮短時間差外,
我覺得也能幫助咖啡更醇厚有油脂感,
推測應該是因為可以在細粉沈澱塞住濾布孔之前將液體取出。
目前想到的大概是這樣,有什麼可以補充再說~
--
Tags:
咖啡
All Comments
By Ula
at 2014-02-09T18:26
at 2014-02-09T18:26
By Lauren
at 2014-02-10T20:44
at 2014-02-10T20:44
By Lydia
at 2014-02-15T09:42
at 2014-02-15T09:42
By Robert
at 2014-02-20T08:32
at 2014-02-20T08:32
By Sandy
at 2014-02-21T04:03
at 2014-02-21T04:03
By Oliver
at 2014-02-24T13:12
at 2014-02-24T13:12
By Susan
at 2014-02-26T14:31
at 2014-02-26T14:31
By Jacob
at 2014-03-02T04:36
at 2014-03-02T04:36
By Ursula
at 2014-03-05T01:49
at 2014-03-05T01:49
By Susan
at 2014-03-08T19:27
at 2014-03-08T19:27
By Hedy
at 2014-03-08T20:49
at 2014-03-08T20:49
By Olive
at 2014-03-11T08:48
at 2014-03-11T08:48
By Ingrid
at 2014-03-13T16:44
at 2014-03-13T16:44
By Andy
at 2014-03-14T11:39
at 2014-03-14T11:39
By Rosalind
at 2014-03-19T07:49
at 2014-03-19T07:49
Related Posts
賽風壺的沖煮時間
By Frederic
at 2014-02-08T00:56
at 2014-02-08T00:56
關於琺瑯壺的壺嘴設計
By Odelette
at 2014-02-06T23:39
at 2014-02-06T23:39
二月生/熟豆團 Cafe Imports: 哥倫比亞
By Bethany
at 2014-02-06T22:10
at 2014-02-06T22:10
賣600N 小飛馬 磨豆機
By John
at 2014-02-05T22:09
at 2014-02-05T22:09
最近的一些問題
By Brianna
at 2014-02-05T15:17
at 2014-02-05T15: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