烘豆前的心理準備 - 咖啡討論
By Rachel
at 2011-05-18T21:26
at 2011-05-18T21:26
Table of Contents
「不想唸書你以後打算做什麼?」西裝油頭粗框四角厚片眼鏡的教授問著:「或你能做什
麼?」口氣好像我做了天大的錯誤決定。
「咖啡吧,比如說吧台手之類的。」我有點沒把握,我很清楚計畫常常比不上變化。
「吧台手?你這麼瘦要是顧客在你店裡喝醉鬧事能處理嗎?」被輕視的感覺更加明顯。
「教授你就像太陽一樣指引我方向,讓我看到一些盲點。」一陣沉默以後我這麼回答。
教授真的像太陽一樣,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大。
因為我是夜行性生物,生活圈內不需要看到太陽。
我發現盲點不在無酒精場所能喝醉鬧事,而是跟半瓶水的講正經事。教授,你還是比較適
合在講台上臭屁那些陳年往事吧(還無從考證),我以後年過四十絕對不要只剩一張嘴。
教授對我來說就像太陽一樣,真的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本來它應該在烘豆潮開始的時候就發出來的,因為事情多加上個人因素導致我擠不出有條
理的東西,所以延宕到現在。
在開始碰豆子之前我會先問自己或豆商:它被期待有什麼表現?
通常好一點的豆商會告訴我它能怎麼被表現出來,香氣大概是哪個大區塊(EX.可可或核果)
,它的厚度,它適合烘焙的範圍。如果沒有得問,那就要靠自己的經驗下去猜測計畫。
以目前流通的生豆來說多少都要挑,那我該挑到哪個程度?哪邊需要稍微放水?如何維持
不同批次間的一致性?
在此我要給初學烘豆的朋友們一個建議,不管包含挑豆或者只有烘豆,執行力會比技術更
需要花心思去維持。外在有許多誘惑讓我們想"偷懶一下",比如說上漲的豆價和大量的挑
豆工時,或者是需求的耐心;烘豆的火力控制等等都是容易被偷懶掉的細節。
它會導致自己前後批品質間的不一致,也可能導致自己抓不到如何改進,畢竟沖煮出來的
咖啡算總體檢,細節只有自己最清楚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回到挑豆這邊,精品咖啡挑到接近無瑕疵算基本要求,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批都被挑到沒
有瑕疵,但是在逐顆翻面(或者是小量小量的分批撥幾次)之後,我們可以暫時假設瑕疵率
低到接近零,而且只要維持一樣的方法下去跑他們品質會非常接近。
越來越放水是挑豆量增加時的常見狀況,通常由未成熟豆的放水度開始。曼特寧常見的彎
曲形狀多少是不夠成熟飽滿,可能開始越放越彎,甚至到後面就隨便挑一挑應付都有。
反正想喝好一點的自然會認真挑,想打發的也可以早點收工,畢竟它們品質穩定一致了。
挑豆程度是追求完美和節省時間的拔河結果,屬於動態的平衡。尋求咖啡品質改進方式的
時候回想一下挑豆程度,它可能是直接影響且最後才被注意到的一塊。
當我們決定好該挑多嚴,並且確實執行之後(或者臨時放鬆標準並一致通用整批豆子,然後
把所有豆子都混起來達到不同標準間的一致性),接下來才有檢視烘豆技巧的基準點。
咖啡豆是均質度很差的個體組成,挑豆這個階段除了去掉不要的以外,同時是一個提升整
批咖啡一致性的方式。要讓一鍋內無瑕疵,比一鍋有許多瑕疵平均散在每一杯上容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小學做過實驗的都知道,我們一次只能改變一個變因,才能比較不同變因造成的影響。既
然我們有了可以視為一樣的材料,那麼我們再來比較烘法結果才有實質上的意義。
烘以前就該決定好打算烘多深、要用怎樣的方式去控制火力、要如何調整火力達到目的。
我打算要用小→大→小的方式烘,還是大火轉小火?或者大火下豆?小火轉大火?小火慢
烘下豆?大火速烘下豆?
今年我拿了一隻豆子請前輩指點,一爆初小火滑行下豆,通常這個落點處理不佳會有生青
草味,偏偏未成熟豆的表現也是生青草味。為求達到改善烘豆技巧的結果,這些豆子我挑
到快翻掉了,但確實提升了不少實務經驗。做到唯一變因就能很準確的改善問題。
就我的經驗和烘法來說,小→大→小,小火4度/分,大火8-10度/分的斜率來跑,咖啡淺烘
可以保留豐富層次;但大轉小的方式下去烘,它的香氣強度較強。尾段滑行可以提升一些
甜感和持久度,但是會犧牲一點特色。
烘豆的技巧遠遠不只如此,但是在烘之前就要決定好並且確實執行計畫。烘到一半更改計
畫對品質並沒有任何好處。
有時候擺脫溫度和時間的框架也能解決一些烘豆問題,並不是每隻豆子硬度都一樣,需要
的熱量也一樣,甚至是適合的焙度也一樣。當累積一些經驗後就該學著以豆子的狀態決定
烘法,而不是死死的抓著時間和溫度不放,它是參考工具,不是骨架得巴著不放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如果有意精進烘豆技巧的話,那這樣的計畫方式可以逐步改善技巧並排除基礎問題。如果
不打算精進技巧的話......早該←離開了,還在看這個浪費時間做什麼XD
反正烘豆子就看需求,胃口養大需要更好品質取悅自己/別人自然追求進步;需要便宜咖啡
因的只要會把豆子弄熟能喝就好了,碰二爆是許多這種需求的安全點,很好抓。穩定度是
很重要的,至少它能維持某個水準之上的成品,而不是大好大壞的地雷。畢竟高穩定度至
少能弄出那個水準,即使不會有驚艷,也至少不會有期待落空的傷害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計畫最後還是比不上變化,吧台手沒當成卻在研究烘豆子。
或許哪天該去台南探望一下那個教授,看他還是不是我的太陽。
--
麼?」口氣好像我做了天大的錯誤決定。
「咖啡吧,比如說吧台手之類的。」我有點沒把握,我很清楚計畫常常比不上變化。
「吧台手?你這麼瘦要是顧客在你店裡喝醉鬧事能處理嗎?」被輕視的感覺更加明顯。
「教授你就像太陽一樣指引我方向,讓我看到一些盲點。」一陣沉默以後我這麼回答。
教授真的像太陽一樣,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大。
因為我是夜行性生物,生活圈內不需要看到太陽。
我發現盲點不在無酒精場所能喝醉鬧事,而是跟半瓶水的講正經事。教授,你還是比較適
合在講台上臭屁那些陳年往事吧(還無從考證),我以後年過四十絕對不要只剩一張嘴。
教授對我來說就像太陽一樣,真的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本來它應該在烘豆潮開始的時候就發出來的,因為事情多加上個人因素導致我擠不出有條
理的東西,所以延宕到現在。
在開始碰豆子之前我會先問自己或豆商:它被期待有什麼表現?
通常好一點的豆商會告訴我它能怎麼被表現出來,香氣大概是哪個大區塊(EX.可可或核果)
,它的厚度,它適合烘焙的範圍。如果沒有得問,那就要靠自己的經驗下去猜測計畫。
以目前流通的生豆來說多少都要挑,那我該挑到哪個程度?哪邊需要稍微放水?如何維持
不同批次間的一致性?
在此我要給初學烘豆的朋友們一個建議,不管包含挑豆或者只有烘豆,執行力會比技術更
需要花心思去維持。外在有許多誘惑讓我們想"偷懶一下",比如說上漲的豆價和大量的挑
豆工時,或者是需求的耐心;烘豆的火力控制等等都是容易被偷懶掉的細節。
它會導致自己前後批品質間的不一致,也可能導致自己抓不到如何改進,畢竟沖煮出來的
咖啡算總體檢,細節只有自己最清楚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回到挑豆這邊,精品咖啡挑到接近無瑕疵算基本要求,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批都被挑到沒
有瑕疵,但是在逐顆翻面(或者是小量小量的分批撥幾次)之後,我們可以暫時假設瑕疵率
低到接近零,而且只要維持一樣的方法下去跑他們品質會非常接近。
越來越放水是挑豆量增加時的常見狀況,通常由未成熟豆的放水度開始。曼特寧常見的彎
曲形狀多少是不夠成熟飽滿,可能開始越放越彎,甚至到後面就隨便挑一挑應付都有。
反正想喝好一點的自然會認真挑,想打發的也可以早點收工,畢竟它們品質穩定一致了。
挑豆程度是追求完美和節省時間的拔河結果,屬於動態的平衡。尋求咖啡品質改進方式的
時候回想一下挑豆程度,它可能是直接影響且最後才被注意到的一塊。
當我們決定好該挑多嚴,並且確實執行之後(或者臨時放鬆標準並一致通用整批豆子,然後
把所有豆子都混起來達到不同標準間的一致性),接下來才有檢視烘豆技巧的基準點。
咖啡豆是均質度很差的個體組成,挑豆這個階段除了去掉不要的以外,同時是一個提升整
批咖啡一致性的方式。要讓一鍋內無瑕疵,比一鍋有許多瑕疵平均散在每一杯上容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小學做過實驗的都知道,我們一次只能改變一個變因,才能比較不同變因造成的影響。既
然我們有了可以視為一樣的材料,那麼我們再來比較烘法結果才有實質上的意義。
烘以前就該決定好打算烘多深、要用怎樣的方式去控制火力、要如何調整火力達到目的。
我打算要用小→大→小的方式烘,還是大火轉小火?或者大火下豆?小火轉大火?小火慢
烘下豆?大火速烘下豆?
今年我拿了一隻豆子請前輩指點,一爆初小火滑行下豆,通常這個落點處理不佳會有生青
草味,偏偏未成熟豆的表現也是生青草味。為求達到改善烘豆技巧的結果,這些豆子我挑
到快翻掉了,但確實提升了不少實務經驗。做到唯一變因就能很準確的改善問題。
就我的經驗和烘法來說,小→大→小,小火4度/分,大火8-10度/分的斜率來跑,咖啡淺烘
可以保留豐富層次;但大轉小的方式下去烘,它的香氣強度較強。尾段滑行可以提升一些
甜感和持久度,但是會犧牲一點特色。
烘豆的技巧遠遠不只如此,但是在烘之前就要決定好並且確實執行計畫。烘到一半更改計
畫對品質並沒有任何好處。
有時候擺脫溫度和時間的框架也能解決一些烘豆問題,並不是每隻豆子硬度都一樣,需要
的熱量也一樣,甚至是適合的焙度也一樣。當累積一些經驗後就該學著以豆子的狀態決定
烘法,而不是死死的抓著時間和溫度不放,它是參考工具,不是骨架得巴著不放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如果有意精進烘豆技巧的話,那這樣的計畫方式可以逐步改善技巧並排除基礎問題。如果
不打算精進技巧的話......早該←離開了,還在看這個浪費時間做什麼XD
反正烘豆子就看需求,胃口養大需要更好品質取悅自己/別人自然追求進步;需要便宜咖啡
因的只要會把豆子弄熟能喝就好了,碰二爆是許多這種需求的安全點,很好抓。穩定度是
很重要的,至少它能維持某個水準之上的成品,而不是大好大壞的地雷。畢竟高穩定度至
少能弄出那個水準,即使不會有驚艷,也至少不會有期待落空的傷害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計畫最後還是比不上變化,吧台手沒當成卻在研究烘豆子。
或許哪天該去台南探望一下那個教授,看他還是不是我的太陽。
--
All Comments
By Gilbert
at 2011-05-21T20:43
at 2011-05-21T20:43
By Odelette
at 2011-05-26T17:50
at 2011-05-26T17:50
By Sarah
at 2011-05-31T02:49
at 2011-05-31T02:49
By Joseph
at 2011-06-03T20:36
at 2011-06-03T20:36
By Megan
at 2011-06-04T05:20
at 2011-06-04T05:20
By Madame
at 2011-06-05T03:32
at 2011-06-05T03:32
By Charlie
at 2011-06-05T19:52
at 2011-06-05T19:52
By Elizabeth
at 2011-06-07T19:15
at 2011-06-07T19:15
By Kelly
at 2011-06-09T05:37
at 2011-06-09T05:37
By William
at 2011-06-10T16:30
at 2011-06-10T16:30
By Madame
at 2011-06-14T13:08
at 2011-06-14T13:08
By Jake
at 2011-06-16T20:38
at 2011-06-16T20:38
By Ingrid
at 2011-06-18T16:50
at 2011-06-18T16:50
By Hedwig
at 2011-06-20T20:40
at 2011-06-20T20:40
By Emily
at 2011-06-22T20:35
at 2011-06-22T20:35
By Donna
at 2011-06-26T22:43
at 2011-06-26T22:43
By Vanessa
at 2011-07-01T08:50
at 2011-07-01T08:50
By Frederic
at 2011-07-06T07:49
at 2011-07-06T07:49
Related Posts
喝咖啡極容易餓!?
By Kyle
at 2011-05-18T15:49
at 2011-05-18T15:49
高雄鼓山PaManoCafe'帕瑪諾神乎其技拉花秀
By Tristan Cohan
at 2011-05-18T11:41
at 2011-05-18T11:41
如何增加香氣
By Caitlin
at 2011-05-18T11:13
at 2011-05-18T11:13
咖啡機選擇
By Doris
at 2011-05-17T22:05
at 2011-05-17T22:05
如何增加香氣
By Liam
at 2011-05-17T20:47
at 2011-05-17T20:47